提问题是一件极难的事情,问出好问题和较好地问问题则更难。很显然我没有可能提供普适性答案。过去五年,我翻阅了数十本写如何提问的书籍(多数读完目录就放弃了,少数读了一些内容,仅有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著的《学会提问》算是粗略浏览完了),截止目前没有看到过让我觉得有实战意义的策略。虚拟圈内,较多的人推崇所谓的5W2H策略,鉴于前面提及的理由,我个人对此不持意见。
入职三年来(本周正好入职三年整),在与形形色色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一些关于提问的体会与反思,让我开始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倒是也乐意总结一下,说不定以后还可以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有实战意义的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更倾向于学术/技术原理/理论思想之类的问题,而非“您吃午饭了没有?”、“您最近有没有时间?”、“这学期有课吗?”这一类简单问题。我的核心观点:
所提问题应该是提问者在现有能力(潜力)范围内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提问者通过自己努力可解决的问题,强烈建议自己解决。自己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养成走捷径的习惯,既不利于自己能力培养,也是对别人时间和精力的不尊重。由此进一步,提问者在问问题时应该展示出自己对问题所作的极限努力,并在与回答者交流后,能有恍然大悟,和强烈的思想释然感;从回答者那得到自己能理解的答案后,未来十年、二十年都记忆犹新,且能触类旁通。如果没有这样的效果,问的问题多数都是浪费彼此时间。
此外,目前观察的提问礼仪也是一大(社会)问题。
邮件提问是最常见的提问方法,一般以组外学生和老师居多。我所见过的提问邮件真所谓五花八门;遇到过反复读了几遍邮件文字都不得其问题所在的情形。邮件提问多数发生在陌生的询问者与回答者之间,是十分正式的提问方式。正因为这个特殊性,邮件提问中的礼仪是问好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建议使用学校或单位的正式邮箱,使用其他商业邮箱则需要把邮箱名设置为自己名字,而非一串数字或特殊符号。很多年轻学生喜欢使用一些十分有个性的特殊字符做邮箱名或直接用QQ号命名的邮箱,对于每天需要处理几十上百邮件的人而言,可能认为与众多垃圾邮件是一样的,没有打开就直接删除了,及时打开了也会觉得太随意。第二个要点是邮箱标题一定要简单明了,主题明确,不要使用诸如“XX教授您好”这样的主题。因为是很正式的交流方式,一般需要像信件一样,有敬词、称呼、祝福、落款署名等基本要素。一般而言,问候(套瓷语)不宜过多,一两句话足以,除非你们之前有过交集,需要一些前景资料来促使他人想到你。正式提问应该另起一段,并且开门见山提出问题,问题要十分明确具体。待提出问题后,提问者应该用较多的篇幅,从自己为何会有此问题,列举出自己为了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但依然没有解决问题)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假设。在得到回答者回复后也应该礼貌地表达谢意,很多人在得到答案后就不再理会,这是要不得的。
当面交流(或线上小范围研讨)提问是另一类重要的交流方式。这一类交流往往直接,提问与被提问双方相对较为专注,也能从双方的肢体和语音语调获得更多的信息。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这一类提问一般建议做有准备的发问,比如准备一些幻灯片,把自己问题的由来、自己为了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自己的一些假设等等展示给被提问者,在此基础上听别人意见。也有一些情况是在某些场合,偶然见到某位专家,当然要抓住机会提问了。这一类情况显然没有可能去准备幻灯片之类的材料,而且其实多数时候时间短促,也不大可能当场解决某个让你努力很久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一般不建议直接发问(除非是很具体的技术问题等,被提问者能在短时间内回答你),而是就相关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套瓷被问者的兴趣,展示自己的思想,为未来深层次探讨问题做铺垫。事后可以通过邮件,甚至邀请访问等方式快速跟进,在适当的时候把问题抛出来。这一种方式往往能达到解决问题和建立良好私人关系的双重效果。
社交软件是当下十分流行的交流手段。在使用这一类软件提问时,虽不如邮件正式,但礼仪依然不可少。此外,不建议使用社交软件提过于专业问题,这叫一般适用于简短快餐式提问,以信息获取类为主。
此篇为初稿,这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后续会继续修改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