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种树了吗?

昨天对于光合作用领域而言,不可谓不热闹。顶级期刊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日本冈山大学沈建仁老师课题组关于光合放氧机制论文等一系列光合相关文章。沈老师这个工作其实并不意外,他已经是光合膜蛋白与光合放氧机制方面的‘神牛’级人物,这个领域近年来的突破基本都来自他课题组(2019年就已经三篇Science)。意外的是同期刊出了4篇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三篇Letters和两篇作者的Response。然而,这些技术评论、Letters和Response竟然是对同一篇七月发表在Science上光合生态相关论文:“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花了一晚上时间来大概地读了读这些文章。首先阅读了作者的两封Response,只有一个感觉,狡(诡)辩感过于强烈,完全没有正面回答问题。随后读了Letters和Technical Comments,感觉作者们真的太过于犀利,尤其是Colin那篇blog和Technical Comments,以前听过一次Colin的报告, 感觉那‘糟老头子’挺温顺的,没想到文笔如此犀利,果然不可貌相,最后读了原文,果然觉得很扯。当然,这得益于我读文章的诡异顺序。

开始扯评论之前,不保真地转译一下内容:作者通过理想化的方式,用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的时髦手段,惊奇发现了地球上还有很多空地可以植树;于是乎作者们兴奋地意淫这这些地可以种多少树、增加多少地球绿化面积、这些树可以固定多少碳;最后还不忘高呼,老铁们,让我们开始动员社会力量种树吧,工业革命后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很快就可以解决了。你说伟大不伟大?

显然,如果如此复杂的生态学问题被你一个程序员结局了,那这么多自认为很聪明的生态学家岂不是钻地洞都没法钻了。于是乎这帮人颤抖地紧握手中的饭碗,开始阅读论文。奈何程序员还是程序员,参数‘赋值’没有考虑考虑有生命的东西就有dynamic,也忽视了生态系统本身就是黑箱(也是黑洞)具有极强的应对外源冲击的缓冲能力。于是乎一帮人开始用自己饭碗中的饭团砸向了程序员。。。

热闹看到这结束了。


后记

  1. 生命科学尤其是宏观生物学层面要谨慎使用“阐明”、‘明确’等过于肯定的词汇(各种科技新闻里使用的尤其多);原因如上所述;

  2. 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不一定就是对的,Science这么顶尖的杂志都会有如此论文漏网,何况其他?好在Science关注的人多,同行评议没有解决掉的问题,也会被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所提出,而其他非顶级期刊,多数人会觉得随他去吧,反正我也要灌水保饭碗;

  3. 树还是要种的,这大概是这些文章都支持的‘政治正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