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生聊大学生活

学院领导给大一新生布置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至少约谈两位老师。于是,今天从早上8点被约谈到下午5点,一批接着一批,虽然尽可能地保持耐心,还是有点累。大学同学到访,下班后简单接待了下就去参加实验室的座谈,再走回家就已经是22:22了。回来想想今天一天,似乎只剩下大学生们的迷茫,于是乎干脆满上酒杯来一段即兴的说教。所接待的十几号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几个问题:这个专业到底能干嘛?什么时候进实验室好?

奈何我没有光彩夺目的人生阅历,更没有职业规划师们面面俱到的职业技能;有的只是赤裸裸的生活现实和苦楚的人生痕迹。每个人的视野总是有局限,站的高度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多数人我所说的与空气并无差异,所以请谨慎对待我所述的。

不要让专业限制你了眼界和格局

从高中到大学,突然某一刻必须要选定方向的系统,本身在制度上是有缺陷的,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挖掘自己的兴趣。更何况中国这种严苛的高考选拨制度下,高中以前的目标几乎只有高考。在欧美的教育系统里,不少大学的入学是没有专业的概念了,先进行通识教育,然后自己有兴趣了再去选择的自己的专业方向;更多的大学是可以随时申请转专业的。中国的系统的里面基本都是选定方向,这些年流行的专业分流也是为了解决某些冷门专业招不到优质生源的问题,先用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吸引学生进来再说。但是这是制度层面的,很多时候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回到现实,已经有了专业或者大方向的你应该怎么看待专业?

大学尤其是综合性重点大学,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绝非本科教育的任务,如果仅仅是学习专业技能专科学校就够了。大学应该是你提高综合素养及学习能力、形成自己眼界和格局的地方。大学学习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利用大学的各类资源,全面评估自己,为梳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自己人生道路做准备(最好能在大三开始之时,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甚至是人生的初步规划,并且不再动摇)。当然,大学也是积累自己人脉、充实自己知识储备的地方。

更直白一点,大学毕业生不会有很多人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方向就业,在我看来是正常的不能在正常的事情,如果都是对口就业才是大学最大的失败。所以,大一新生们不要太在意自己的专业。你们身上发生的大概率事件是:现在的专业与你今后的人生没有半点关系。请充分地了解自己(而非专业),然后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谨慎看待‘热门’与‘冷门’专业。多数时候,热门与冷门对于个人而言其实意义太有限。风口上的猪是可能飞起来的,但是你会恐惧风能持续多久,未来掉下来的是不是你。自己喜爱又有过硬的本事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科研,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科研

或许是华农植科研究型学院建设的需要,全院上下似乎都对考研保研尤其感兴趣,一个刚入学几天的小毛孩就开始询问,什么时候进实验室比较好。有人直接说,(听学长说)早进实验室对自己以后保研有利之类。更有申请SRF的学生说,听说这个项目水分很大,很容易通过还能加综测。但是我想说: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科研,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科研,社会也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科研岗位。即便你想做科研,寻找你感兴趣的方向(包括充分了解课题组发展现状、PI的处事风格及在领域地位)也比盲目进实验室要重要的多。对于想做科研的试想一下:你对你要进的实验室做了充分的长时间的了解,第一次正式找老师聊可以对老师各个方面的工作说出个一二三,并且能回答老师提出来的考验性的问题,你会获得老师什么样的印象?这样的人未来的发展机会可能会少吗?相反,一问三不知,即使老师答应了你,你的机会在哪呢?

对你未来的探讨,不要轻信任何人

这一点其实非常难以做到,人毕竟是情感动物。大一新生最信任的人往往是自己的学长学姐,然而,这个群体往往自己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谈不上格局;更有甚者,不少言论还夹带了自己的私货。另一个接触多的可能是辅导员了。辅导员作为一个管理者,第一要务是以最简洁的方式管理好几百号形形色色学生。这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要讲究“策略”,否则天生乐观的自己也可能被搞成神经质。因此,辅导员在很多问题是采取的策略是基于群体考虑的,多数情况下鸡汤会熬的很诱人。那么你唯一能做的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他们对你未来的“展望”。

学习成绩不一定越高越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还没规划,请把它做到最好

学习成绩是学生难以回避的话题,其实如果你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而对奖学金不那么重视,请以自己的个人事业发展为主,学习成绩以6-70分为主要目标(注意,比如保研等基于好成绩的,那么好成绩就是你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必须要要做到极致)。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请一定要把学习成绩考到最好,把能拿到的奖拿全。道理很简单,成绩好在将来选定自己发展方向时你才有与人竞争的资本和自由度。

把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地整块化,而不是尝试去利用碎片化时间

提高碎片化时间利用效率是目前很多成功学的口号。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这是鬼扯的。成大事或解决大的问题一定需要你整块时间的投入,除非你的智商和专注力是那个异常值。即使是学习英语,碎片化学习,也不如整块时间的投入有效。回到标题,想办法把自己的时间整块化,而不是尝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不得不碎片化的时间留给大脑休息或娱乐。

请追求更高层次的个人格局

格局其实很难以被定义的,我所说的格局:一个人对自身所处环境及相关事物发展趋势的洞察能力。因此,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格局,只是高低有别。大学应该是个人追求自我更高格局的最佳时期,格局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你对自己未来的判断和规划。怎么提高?没有捷径,更宽的知识输入和更高层次的知识整合(后面的多数建议都是为此提出)。

当然,这还涉及到个人追求与平台问题(比如大小城市、大小公司等等)。很多人追求高的发展平台,也有不少人追求低的发展平台以求安逸的日子。这本身不存在对与错的分野,只是个人的追求与格局。事实上,很多时候与其痛苦地追求与自己能力极其不相匹配的高平台,不如追求适合自己的‘低’平台。

培养自己与人交际的能力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脉资源是个人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交际能力也包括与人交流基本礼仪能力的培养,比如写邮件、写微信的基本礼貌等等(应该不需要解释)

珍惜自己信誉

(想想你的信用卡,不做过多解释了)

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

信息和资源不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企业或单位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当下浩瀚的信息资源中,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其实等于你能不能快速找到你想要的资源,并且辩别有价值的信息。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能挖掘信息背后的信息。。。(无止境)

学会差异化竞争

不懂的回顾下田忌赛马。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假设自己可以成为马云,更多你会成为被马云割的韭菜。

尝试着把事情做到专家水平

道理很简单,很多人也都懂得。把事情做到专家级别,做别人没法完成的事情,才不会被人忽视。

培养自己的专注

信息爆炸的时代,专注显得尤其重要。举个例子:如果你对写小说感兴趣,最好是先认真考虑,挑选好的平台,然后专注于某一个平台,慢慢地积累自己的读者,形成自己品牌效应(当然如果你本身就是网红,那应该除外的)。很多人不注意这一点,对事情没有足够的专注度,把本可以抓住的资源都稀释掉了,自然难以成气候。

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

这在个计算机几乎深入到生活各个角落的年代,懂一点计算机编程会提高你的办事效率(参考李笑来在《通往财务自由之路》中的描述),也会让你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时刻在变化的世界。

英语依然是你获取前沿信息的主要工具

世界语言的优势,短期内没可能改变。

学会欣然接受失败

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失败才是生活的常态,少点抱怨,多点释然。

一不小心就是零点了,就先胡乱地扯这么多吧。有时间再补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