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又到了一个公元纪年的结束,我的第一个五年工作聘期也接近尾声。事实上,本周我已收到学院办公室的通知,即将进行我的首次聘任考核。转眼间,我也成了“资深老人”。每年的最后一天或是新年的第一天,都是我进行年度自我总结和计划的时刻。虽然我依然保持总结的习惯,但这项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让我有些害怕。不过,无论多么艰难,我终究必须面对自己。

今年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源自“精神内耗”,更直白地说,就是“焦虑”。我之前经常提到的焦虑主要发生在2012至2013年,那时的焦虑主要是关于研究生课题和方向选择。然而,那时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单一的压力源。相比之下,当前的焦虑难以准确定位到具体的压力源,各方面的压力不断涌现,形成波澜交错。我清楚,缓解和释放焦虑的最佳方法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反之,专业能力增长缓慢则是焦虑的主要根源。但是,当下于我“业务”涵盖了许多方面。

今年,我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优青)项目顺利结题。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福州进行了现场答辩,这也是基金委历史上首次开展优青项目结题验收答辩。优青项目是人才项目,当初申报也主要是根据过往业绩评定的,主要开展的内容是当时正进行的一些整合。但客观地说,结果与我的预期有较大差距,只是完成了书面规定的工作。我通常倾向于保持低保证,高产出,但在优青项目上显然未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方面,参与项目的学生和博士后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心力,也未尽全力。多人花了几年时间研究的水通道蛋白基因突变材料,却未发表任何成果,令人难以置信。另一方面,我自己在项目上的投入也不够,未能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些更大胆和前沿的研究。当然,也有值得欣慰的一点,那就是我在项目中保持了独立工作的状态。在答辩现场,虽然多数项目的产出非常了得,但是其实很多项目者都是团队成果的堆砌。

获批了两个新的项目,湖北省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湖北省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我与凌老师共同申报的,项目的撰写和执行将主要依靠她。湖北省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则是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的,具体的任务会在下周布置下来。可以肯定这个项目目前看可能挑战性并不低,也需要我再开新战场。此外,虽迟到了些,终究也是进入了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

项目执行方面,今年主要是产业体系的任务比较繁重,出差频次相对来说还是有点高的。而这些出差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对我科研产出其实负面作用强于正面,但是对我了解产业是至关重要。而重点研发计划整体而言花的时间还是有点不足,下一年需要花更多时间到这个项目,开始有一些产出。重点研发计划一个关键失误是天真地以为通过推广总站新开的试验点可以较好地开展试验。其实任何时候,利益是第一位的,多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赚钱才是第一位的。

团队的一件大事是杨老师从中科院后加入了我们。对于他而言其实起步的难度是不小的,需要重新学习进入一个与之前关联度极低的领域。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在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他的加入让我们有了转机的可能。希望经历短期的磨合后,能并肩作战,战出成效来。

研究生队伍成长一直是我心中最大的一块心瘤。去年的总结花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谈论,今年原本不想“再”总结。但我确实越来越不知道所措,希望与实际之间的巨大鸿沟应该是我焦虑最大的源头。我其实很少做梦,但这一年真是好几次梦到一些成员在答辩时无言以对,被评委们唏嘘的场景。让我一直不解的一件事情是:不少人自己选择考研读研,进来后直白地跟我说内心无动力学习。正是这种状态,让很多课题都成了烂尾,浪费了人力、时间和经费。全年都在试图通过读书、向其他老师们请教的方法解决,但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团队今年毕业了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第五位硕士生。然而,一位硕士因为厌学而中断学业,至少延期一年。进入十二月,该生表示希望重返学习,完成学业。我只能希望她能坚持下去。另一位博士生在升入博士学位不久后便提出退学,这件事情引起了学科老师对我的强烈批评,使得我今年虽然有两个博士名额,但最终未再招收新生。或许这是作为导师需要历的劫数吧。我也希望这是我作为导师最低谷的一年,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目前让我看到一些曙光是,其中有几位似乎开始为自己奋斗了,新招收的几位硕士也在学习的积极性上有较大成度提升,希望不是我自我心理暗示下看到的斜影。

科研产出,慢慢地开始成为我难以启齿的事情。入职第一年即我产出低谷,至今没有走出来。今年依然是产出非常煞人,真正意义上的产出就是一篇博士毕业生所发的折腾了近两年的J Exp Bot。此外,俊洲已经发给我一个稿件。按理来说,在有四位博士生的情况下,每年至少人均一篇,当年毕业的硕士也应该有一点产出,毕竟发文章可能是这些科研经费投入最低级的产出形式了。所以实际上,产出问题应该就是研究生问题窘境的一个缩影吧。我自己在Plant J上发了一篇研究论文,投了一篇综述,算事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年度写作计划。

教学上,今年第一年上植物生理学。感觉到这个课要讲好可能要花大力气改变现有的范式。内容上灌输性和科学性都不如生化强,导致教学内容设计上并不容易。我已经针对这个课程开始了一些改进尝试,但是很显然这个事情需要几年时间琢磨和沉淀才行。主编的两本教材均已进入汇编阶段,其中智慧农业生产学的初稿已经交给出版社,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法也开始了第一轮修订,预计来年可以交付出版社。送走了19级农学1班的同学们,多数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或学校,当然也有几位确实暂时离自己的理想目标还有点距离,仍然在追梦,祝贺他们吧。毕业的这一届,我其实真没有花多少精力,而上进的他们给我带来了不少荣誉。我今年有开始担任2023级的班主任,只是投入的时间更少了,甚至连见面班会都因与产业体系的会议冲突而错过了。

读书是这一年我用于平复自己精神内耗的一个重要手段。书太多,书的选择其实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我开始听从某位名人(主要是真忘了是谁)的意见,多读教材和传记,文学作品多读民国及以前的作品。刚翻看了下微信读书,全年读书368.33小时,算是平均每天有一个小时微信读书时间。如果加上其他平台和纸质应该每天读书会在1.5小时左右,也算是达成自己一个小目标吧。其实很多书读完,真是无感的。今年我最喜欢的两本《微积分的力量》和《夜谭十记》。微积分的力量我对于作者阐述知识的能力非常佩服,把微积分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微积分的应用写的出神入化。而马识途先生的《夜谭十记》的故事情节其实老套,但文字功底十分了得。另外的一些读书主要涉及成长鸡汤、心理学和公文写作几个方面。

今年另一件大事是团队和自己文件和知识管理系统构建。这个事情其实始于几年前发现的自己记忆力非常差的事实。为了实现文件知识管理便利化,我自己做了很多尝试,浪费很多金钱和时间学习。首先是团队文件和知识管理,添加了群晖NAS作为团队科研数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主力工具。这个事情推动起来比我想象的难度大了太多,至今仍然有很多学生无法掌握使用要领。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很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一些我不了解其他人真诚推荐或推广的新产品、新知识,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学生们似乎就是不想学。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个事情我很气愤。当时我觉得作为老师,位提升他们自己的文件管理和工作效率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个他们又是做教程,又是实操讲解,他们还不上心就是不对的。但后来我慢慢也接受了这种现实。直接的后果是,我不再推广更多基于NAS的应用了,只要求他们使用synology drive 同步自己数据和文件即可。实际上,我原本是想通过WebDav技术,构建知识管理的WiKi站点和协作库的。

自己的知识管理库,也终于敲定在了基于Markdown的Obsidian了,应该说在短时间内不会在改变了。为了所谓的知识管理库,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像我这么折腾和尝试的人了。一路过来,我真是尝试了几乎市面上所有的笔记软件,其实我觉得作为知识管理,Obsidian不是最方便的,我感觉Notion和Wolai比它做的更具人性化。当然,我选择它就因为我用的苹果全家桶,而它综合表现还可以。

一眨眼,两个小孩都上幼儿园。原本想带小孩去看看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奈何被暑假的机票价格劝退了。这一年在他们身上花的时间却是太少了,下一年可能要提前规划,还是要有点活动才行。

由于自己的停滞不前,进入十二月焦虑感越发增强。满满地我也开始有了一种“一切清零,重头再来”的想法。而重头再来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把更多事情的把控权抓在自己手里,而非相信学生们的自觉。当然,这要克服我自己几个弱点:心软和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