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实验站学习随记

七月二十七号很荣幸实地参访了位于甘肃武威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即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观测站),这一次参访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刻骨铭心。关于石羊河实验站的创业历程和感人故事,中国农业大学在2021年有过一个系列的报道,应该说非常全面和壮观。本文主要是旅途时间记录自己的一些感慨和感悟。

月初,中国农大水院的丁老师给我发微信,告知国际著名作物节水专家张建华老师将到访石羊河实验站并要举办学术交流会,询问我是否有时间参加。当时没有任何犹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首先去参观石羊河实验站一直是我想要做的事情,苦于没有“正当”机会;二来能见见张老师于我也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随即邀请了课题组从石羊河国家站毕业过来的俊洲博士同往。二十号前后,被拉入了交流群,正式开启了参访之旅。毫无疑问,这是我这几年最值当的参访,没有之一。

从武汉到武威其实并不方便,但相比很多地方又已是很方便了,这是因为武汉有到临近城市金昌的航班。从金昌的金川机场到武威市区(仅)有一个小时车程,远远短于从兰州到武威市区的车程。航班时间非常尴尬,去程提前几乎一天,且航班起飞时间非常早凌晨就要起床,返程又延后了半天。为了少坐汽车,还是果断选择了武汉到金昌。

金昌的金川机场是目前我所见过的最小的机场,主打一个朴素和接地气。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次见到要求所有旅客脱鞋安检的机场。在这里鞋子是要过一次安检机的,脱靴子等复杂夸张鞋类的以前倒是有见到不少,连单鞋都过的还真是第一次。上一次觉得不可思议还在慕尼黑机场要求我脱腰带,并将腰带过安检。

从金川到武威一路都是非常新的公路,路边其实看不到太多关于镍矿的东西,荒漠和绿洲作物镶嵌是典型的地貌景观。进入武威市区,第一感觉是比湖南湖北的多数地级城市相比,其现代化程度是完全不逊色的。因早到了将近一天的时间,花了几个小时去武威两处最有名的景点雷台汉墓和文庙走了走,也在网上搜了搜关于武威的介绍。雷台古墓的名气是因为出土了国宝级青铜器文物“马踏飞燕”,但是其实古墓里及博物馆里放置的都是现代复制品,文物的体验感近乎没有。进入古墓除了必须要弯腰钻行和凉爽外,其实没有太多感触。给我留下一些印象的是建筑古墓的砖烧的与现代砖之间几乎无差异,以至于我问导游是不是重修的墓室。文庙除了扁(过)多、题字多,其实与其他地方的古代庙宇没本质区别,对我也就是走了走,无感。

晚上张老师带领的参访团到达,见面后发现其实就我一个“外人”。其他到访成员都有在张老师团队学习或访学经历。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俊洲到我实验室做博后,然后康老师团队的老师们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对石羊河实验站的参访交流安排十分紧凑,午饭加午休时间也就是四十来分钟。早上八点从市中心宾馆出发,历经4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到实验站。途中参观了他们与莫高葡萄酒方面合作的开展的葡萄提质提效项目,不过整体而言中规中矩。作为国家级的实验站,其大门就是气派,比很多大学的校门或研究机构的大门气派多了。随后康院士和杜校长介绍了实验站建设的艰苦历程和当前的基本情况,言语中无不带着几十年、几代人艰苦创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其实从他们的基本介绍中就感受到了这个实验站绝非我以前见过的实验站可以比拟,但真正震惊的还是后续的亲眼所见。

实验站办公楼的院墙外有实验站的建设历史、人员及项目等信息。其中让人震撼的是实验站人才队伍之强大,人才梯队之精巧,不由自主地佩服康老师的战略部署之远见卓识。实验站建设有综合实验楼,里面有仪器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农业实验室,分布有涵盖土壤、植物生理生态、工程、农艺等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门实验室。站内建设有标准化的试验田、日光温室、人工生长室等现代农业研究设施。在700亩的站内试验田中建设有大型的田间称重式蒸渗系统、田间干旱防雨棚设施、田间地下坑测设施、田间地面空实时监测系统、田间同位素追踪、田间地下机器人系统、表型平台等等。建设的能够将秸秆转化为氢气、甲烷和有机残渣肥的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系统是第一次见到实例。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个站就是一个高度集成的高端农业科技研发和展示园,在一个院子里集成了当今几乎所有的种植业科技研究平台和大面积科技成果展示田。应该说十几位老师建设的实验站,比很多上百人组成的学院或学科建设的所谓研究平台要优秀的多。

站内试验田开展的试验非常多样,除了没有见到水稻,常见的大田和园艺作物似乎都有,当然主要还是玉米。所开展的每个实验项目都有相应的介绍牌,虽然感觉项目普遍存在题目偏大、介绍偏虚的问题,但是真的是规范和整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正在开展的项目也都信心满满,这是让我尤其羡慕的地方。在实验站综合楼的办公区域,展示有毕业生的学位论文,墙面悬挂有学生们取得进展的海报、往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介绍等等。既显示了队伍的庞大和悠久,作为装饰又让人觉得高贵而不浮夸,确实值得借鉴(虽然我也没地方挂和摆)。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实验站管理之有序。在实验站常驻70余人的情况下能保持站内卫生非常干净、实验设施运转流畅,其实这个是并不容易的。学生们实验时间肯定是高度重叠,素质再高也极易展现出自己试验为重的自私一面。我询问了杜校长关于管理的经验,他谈了十六字的口号,但以我的经验,我觉得肯定是另有春秋才可能实现。后续再想办法学吧。

此外,学生们的求知欲真是我在国内见过的最强烈之一了。报告结束提问非常积极,即使在会后也是排着队讨论。隐隐地感觉到,优秀的平台吸引和培养了优秀的学生们,优秀的学生们又让平台更加优秀。

速记流水于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