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博文提到,我的一个工作因拖的时间比较长,在准备文章期间多家实验室发表了类似的工作,从而导致写作过程坎坷。故事至此其实还没结束,文章上线后,意大利一个课题组给我们发来邮件。在邮件中质问我们:为何不引用他们2018年发表在EEB上的一个论文?难道是为了避开他们的论文以显示自己工作的新颖性?为此,他们在邮件中详细对比了我们文章和他们文章的结果和讨论部分。老外还是很有套路的,经过他们一翻分析就‘实锤’了我们故意避开他们文章的‘虚伪本质’。当然最让他们气愤的是,我的合作者也是他们那篇论文的挂名作者之一,可以肯定的是我稿子投稿前是给他发过的。他没有把这篇论文提出来,应该是真对文章没有多少印象吧?
事实上,在收到这个令人震惊的邮件之前,我是不知道有这个文章存在。不过仔细读一遍文章,内容确实有一定的重叠,要是在写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文章,我肯定是要有一定篇幅对比讨论的。其实假设这个文章如果发表在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等相对主流的植物学期刊上,估计我不知道的概率应该要小很多。而三个审稿人都不了解他们工作的可能就几乎不存在了。从这角度上,把自己工作发表到受众更广的期刊,被同行所了解的可能要高很多。反过来,把工作发表在小众或冷门期刊上,在论文泛滥的当下,确实极难引发关注。
被质问为何没引用他人文章已经不是一次了,上一次是2018年的一篇发表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的论文,被加州大学某教授邮件提醒我没有引用他的一个相关工作,最后以我诚挚道歉收场。只是那一次,他提到的文章与我们文章的关系其实很牵强,我不引用确实可以说的过去。而这一次,似乎有点说不过去,而且人家是质问而不是‘友情提醒’,回邮件敷衍的话,极可能埋下仇恨的种子,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于是,看完邮件和他们的文章,赶紧到New Phytologist网站看了排版后的论文是否上线。在确定排版后的版本还没有上线后,立马给期刊社写了邮件询问处理流程。我当时提出是否可以在未发布版本上添加引文,以避免使用“勘误”。编辑在了解我们故事原委后,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推迟发布排版论文,让我们直接在原文上添加引文。也算是有惊无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