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几天前,周总在我们三人组扯淡群里发了个类似的小视频,并配有很富诗意的点评:一支笔,一人生。想想其实也奇怪,快进或者慢放所展示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让人产生震撼感。再比如有父子以同样的姿势年年拍照,一拍就是几十年,放一块看看还是颇有感触的。当然这一类震撼的“艺术”展示,我其实看过不少了,只是这一次的感触似乎比以往要深,也可能是我们扯淡的效果所致?

按六十岁的寿命计算,我的时间已经过半了,其实,真要躺下来细细想想自己,很多方面的变化很是明显。

记忆

记忆的变化真是不可谓不深刻。看一个新的词汇,基本合上书本就只记得首字母了,再看到书本时已经记不得看到过某个词了。下班一到家把米煮上,玩了会手机,做完菜怎么还没熟,一看,没开开关。冲杯咖啡,20分钟后拿起杯子喝,哎,白开水,忘了加咖啡了。捡青菜,撕了叶子扔垃圾桶,茎扔筛子里,扔着扔着,发现哪儿不对了。中午把饭菜微热,然后发现没带叉子···。

读书

突然发现自己所读书本与时间就是一个旋转过的sigmoid函数,高中以前算还读了点书,高中因封闭式灌输直接落底,高中以后再没回涨过。今年年初计划全年读五本,看来基本实现不了。类似地文献阅读也呈现相似的趋势,硕士博士期间读的其实不算少,2017年开始跌落,现在也没有回升的趋势。最近搞了个三句话(每篇文献用三句话概括)的笔记本,希望能有所回升。然而,自媒体文章阅读指数上升,这样下去成脑残估计也是时间问题了。

写作

写作的高峰期,自然是博士期间,记得2014年一年我写了5篇完整的英文文章(当然这一年基本没怎么做试验,数据基本是2011年到2013年期间积累的),随后开始连年下跌,2018年仅仅完成了一篇。此外,多年来计划的中文书籍和中文文章进展相当缓慢,几乎停止。记录孩子成长的家庭杂记也维持在每月一更、完成任务式状态,其实,孩子真的成长飞快,需要和可以记录的东西是不断增加的。

拖延症

现在几乎天天都能收到催促的邮件。一件10小时工作,目前的实际完成跨度已经是3个月了。事情越来越多和杂是借口之一,更多的还是自己拖延症病入膏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