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侃名字的时候。看了几篇公众号的文章和网页,真是难以理解有些父母的用意。扎堆重名确实尴尬,但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太大问题。毕竟,区分中国人的名字是个世界难题,曾有段子手称ORCID就是老外为了区分中国那几十万令他们抓狂的Wang et. al.、Li et al.、Zhang et al.。前几天,见到我戴维斯村办分校的温室管理员队伍中都有两个“Jianguo Chen”。然而,个人认为取太过个性的名字,要考虑给孩子带来的可能的心理问题和生活苦恼,不应该只管自己‘显摆’。
生僻字
可能是我没文化吧,越来越多的名字,真是不知道怎么念。不少甚至连新华字典都查不到(有些查到了也是三四个读音的多音字),找《词源》或者《康熙词典》找到了依然不怎么会念。如果大家都不认识,你确实用你孩子的名字教会了某些人一个可认可不认的生僻字。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由于名字的发音和书写障碍,孩子成长过程中失掉的很多机会。本人曾经注意过,有同学因为名字读起来特别费劲,四年从未被班主任以外的老师叫过的情况,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
电视剧角色及名人名字
不知道什么原因,目前尤其流行这个,尤其是某些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中角色名字及名人的名字。诚然,影视作品具有相当的文艺范,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只是潜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孩子很可能不顾自己实际条件,一味模仿而迷失自己;其次,当孩子某方面素质撑不起名字所带来的“名人效应”时,同伴的玩笑甚至嘲讽很可能带来严重的自闭及其它心理问题。
过于标新立意
比如链接中提到的“端木女王”、 “李锁铛然”、“蓝精灵”、“贺赫赫”等等。搞笑绝对没问题,而且是自带的笑点。试想某天上课,老师点这些名字,半小时能止住笑声吗?换作你是老师,你又是否愿意自己的课堂如此?而且这样的名字,其实很多时候给人的印象就有点太过玩笑,而分散了别人的注意力(也可能反过来,只是概率较低)。
此外不少人采用奇怪的英文翻译名,老外对于中文名字发音确实束手无策,实际上也很影响交流。但是毕竟主要跟你打交道的人不是老外,而且可以用昵称很好的解决。当然,如果你就没想让孩子回国生活,那是另一码事,甚至可以不要中文名。此外,感觉香港人通过插入中间名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