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生现状

之前给自己挖了坑,要尝试Phys-Fest2期间观察到的美国生理生态研究生的一些特征。

这一次的Phys-Fest2,针对的是在美国的植物生理生态学领域的初学者。其初衷是给入门者提供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技术培训和科研价值引导。此次,一共有40人参加,培训期间掌握的情况看,有且仅有我一个非美国人。因此,39人的样本对于这个学科方向应该不算太少了。40人中博士后大约有7人,博士生约21人,其他为硕士生(注,数字可能不完全准确)。学校分布以美国中东部为主,尤其以堪萨斯州、明尼苏达州、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等生态学强校为主,西部以华盛顿州为主,加州只有我一人。

R已经开始一统生理生态领域

参会的所有人均使用R作为研究数据管理、分析、同行协作的唯一工具,小部分人也在使用R进行写作(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人依然还是使用Office和LaTex写作)。最后一天的数据分析,组内12位切磋了R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生成,虽然,最终能在规定时间(20分钟,四天的数据汇总分析出结果,并形成研究总结报告)内完成的唯有本尊,但是他们对某些水力导度运算程式代码的见解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也学到不少不曾想过的代码组织方式。我能快速完成主要得益于我已经习惯用R做数据管理、分析和报告生成,事实上我报告就是直接用R生成的LaTex文件,而不象很多人那样仅仅把R当成统计分析工具,事实上组内大部分人都完成数据分析过程,差距在于报告形成速度。这一现象与国内的情况有非常大的差异,去年我组织Workshop期间,做过同样的调查,会使用R的几乎没有,听说过的都不多,大部分人使用盗版的SAS、SPSS、Sigmaplot和Origin等等。

大部分均是成家之后才开始读博士

大部分的美国博士年纪在35岁以上,结婚多年并有孩子和家庭了。这一现象,似乎在整个领域都非常常见,尤其是女性,很多都是读完本科或者硕士就开始工作,等到还清本科期间的助学贷款再重新开始读博【大胆猜测不少大龄读博可能也并不是出于科学的热爱,仅仅是为了生活下去而已】。

对自己课题非常自信

如果你跟老美硕士或者博士聊课题,一个个都非常自信,尽管有些课题一听就知道是扯淡的重复工作,但是他们都会强调很有趣很有价值(这可能是老美借助语言优势在很多好期刊上灌垃圾论文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与我们国内的研究生有本质不同。国内很多人你一问,他首先会强调自己课题没有前途、没有价值等等,然后你一听他课题介绍,让你瞬间觉得自己都没法活了。

广泛交流和合作

交流过的几乎所有人,都会去自己所在实验室以外的实验室做试验。很多人博士期间甚至大部分时间在别人实验室度过。有不少人表示,看了其他实验室的文章,觉得有意思就跟PI联系,因为在美国,研究团队往往都是3-5人的小组,往往PI都不会拒绝要求前来做实验的研究生。 此外,感觉在美的换实验室甚至换学校都非常容易。

会议交流非常活跃

会议期间,交流发言非常活跃,基本不放过任何机会提问和学习。此外,很多人参加过多届的ESA、ASPB年会和世界光合作用大会等等。很多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很多观点的水平真的不可恭维。再有就是导师月学生之间几乎没有隔阂,玩笑也很随意。

科普意识非常强

这一点,让我非常吃惊。非常多人热衷于科普,试验期间他们会对过往的行人推销科研,会给驻足的游客讲解光合仪使用和数据的意义。会给小朋友讲解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等。此外,有不少人开通了个人网站,不断地发布科普博文,并通过Twitter和Facebook推送。

先写这么多,后面再慢慢增加